中华酒网

玻璃杯颜色影响口感

发表于:2024-05-02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02日,诗人聂鲁达相信,杯子的颜色会对盛在里面的水有影响,比如盛在红色玻璃杯里的水喝起来就会和无色玻璃杯里的水不一样。没人能轻易怀疑聂鲁达的敏锐口感。这位诗人对于所有触手可及的可食用物都具有澎湃的柏式激情,留

  诗人聂鲁达相信,杯子的颜色会对盛在里面的水有影响,比如盛在红色玻璃杯里的水喝起来就会和无色玻璃杯里的水不一样。没人能轻易怀疑聂鲁达的敏锐口感。这位诗人对于所有触手可及的可食用物都具有澎湃的柏式激情,留下的难以计数的关于土豆、西红柿、牛奶、面包的颂歌就是例证。

  这些颂歌中自然也有献给葡萄酒的。参观过聂鲁达的"黑岛"故居就会有印象:在这座光怪陆离的船形大万花筒中,想找到几个无色透明的杯子还真不容易。再听到这位诗人动辄高呼要去喝那"最红最红的葡萄酒",不难想象他心目中的葡萄酒杯也是要带颜色的。

  他老人家的这点癖好也算有些"古趣"。尽管玻璃制品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出现,但工业化批量生产玻璃葡萄酒杯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才有的事,在那之前,尤其是古罗马时期,因为手工加工不易,玻璃酒杯还算是奢侈玩意儿,与金银器平起平坐。早期的玻璃酒杯在外饰上效仿金银器,雕花、贴金、上色无所不尽极致,杯中的葡萄酒即便不是"最红最红"的,一眼望去也赏心悦目。毕竟,那是个尊贵如查理曼大帝这般都会亲自巡视葡萄园的年代,上等葡萄酒是贵族的专属。虽说以现在的技术指标来推测,那些葡萄酒的口感也许并不像盛放它们的酒杯外观一般灿烂辉煌。

  早年间的所谓"品酒",理应是件比当今更需要唇舌间感受能力乃至想象力的事。贵族们透过雕花玻璃的折射畅想杯中自己领土的尊荣,底层民众则只能捧着不透明的陶土酒杯试图从土腥味中咂出更多葡萄的阳光。在那种条件下,在水中品出酒味儿倒真不是件完全不可能的事。公元初年,兽角是最普遍使用的酒具之一。现代人很难想象,早期教堂圣餐仪式上盛放葡萄酒的容器正是兽角。兽角作为"圣杯"在圣餐上的使用直到公元785年才被明令禁止,随即取代它的是木制圣杯;又过了近400年,圣杯的材质改为金银。

  然而,这些名词都只描述了酒杯的大小与材质,与如今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各自享有自己分工明确的酒杯不同,当年的红白葡萄酒们恰如共享一个食盆和出入洞口的大猫小猫。的例外是香槟,自1663年起,香槟就拥有了自己的专属酒杯。但这种名为"Coupe"的香槟杯与如今流行的"笛状"(Flute)香槟杯完全不同,杯体呈扁平碗状。用现代的"冰激凌杯"来比喻它最为贴切:不仅因为形状相似,而且因为早期香槟流行偏甜的口感,有时甚至还会在其中加入一些糖浆作为甜点。能尽快令气泡散光、突现出香槟甜美香味的"Coupe"杯正好符合这种需要。

  "Coupe"香槟杯算是有一段"高脚",但与现代葡萄酒杯相比还是要粗短得多。直至18世纪中期,简单、笔直的杯脚才开始成为时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空心的螺旋杯梗(Air Twist Stem)出现,现代葡萄酒杯的雏形基本形成。只是当时酒杯的容量很小,与如今动辄12~20盎司、大至34盎司的葡萄酒杯相比,几乎只是绣花针。制造商们真正开始为不同类型的葡萄酒生产酒杯套装,是在工业革命以后。18世纪中后期,玻璃变得更容易生产而且造价低廉,几乎一夜之间人人都可以负担得起玻璃酒杯,而且是成套购买。

  所谓"套装"总得有个由头,单一重复的一串杯子总是诱惑力有限,但好在这是一个"牛顿"们辈出的时代。除了那个苹果,牛顿最为后人熟知的逸事还包括他在房门上为家里大小两只猫各依尺寸开的两个猫洞。所谓"牛顿的猫洞",曾经被视为"大天才脑筋进水"的范例;但当统筹学和各种经营管理学大行其道之后,这两个猫洞又被视为"分流统筹"的典范。无论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在那个大机器刚热火朝天的年代,更多的"后牛顿"天才肯定是愿意多造出些猫洞来刺激需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