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明代南京人饮酒漫谈

发表于:2024-05-02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02日,杏花村外酒旗斜大明王朝缔造者的立国宗旨是构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竭力去维护农业社会的简朴风气和表面平均主义,防止社会的分化与多元。因而,一切不合等级与礼制的奢华均在禁绝之列。尽管如此,洪武时期

杏花村外酒旗斜
大明王朝缔造者的立国宗旨是构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竭力去维护农业社会的简朴风气和表面平均主义,防止社会的分化与多元。因而,一切不合等级与礼制的奢华均在禁绝之列。尽管如此,洪武时期,城内外却建酒楼十六座,以娱嘉宾。明洪武进士李公泰作有《咏"十六楼"诗》,其中描绘北市楼"危楼高百尺,极目乱红妆。乐饮过三爵,遐观纳八荒。市声春浩浩,树色晓苍苍。饮伴更相送,归轩锦绣香";轻粉楼为"郡楼闲纵目,风度锦屏开。玉腕揎红袖,琼卮泛绿醅。参差凌倒景,迢循绝浮埃。今日狂歌客,新诗且细裁。"此外还有"对酒惜余景"、"有酒纵天真"、"烂醉慰年华"、"醉坐合声歌"等诗句来描写其他酒楼。不过,从诗中也能发现,十六楼绝非单纯售酒之所,与其说是官营酒楼,倒不如说是官营妓院更为贴切。而且,按照朝廷的规定,十六楼的主营对象是四方往来商贾,普通百姓难以问津。
及至明代中后期,饮酒之风盛行于各阶层之中。富贵之家自不必说,普通人家以酒待客也成惯俗,甚至无客也常饮,故有"贫人负担之徒,妻多好饰,夜必饮酒"之说。至于文人雅集,无论吟诗论文,还是谈艺赏景,更是无酒不成会。而此时官营的十六楼早已衰落,为秦淮烟粉所取代。
酒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今天的南京虽然不以酒闻名,但历史上却有很多与酒有关的记忆。尤其是明代,南京的酒楼、酒肆比比皆是,这从《南都繁会图》上随处飘扬的酒幌就可以得到证明。繁盛的酒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明代饮酒之风 王若重
与明代饮酒之风相伴的则有掷色、投壶等娱酒之戏。其实,这些游戏也非明人所创,不过因循改革,普及于民间罢了。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说:"余处南京、苏州最久,见两处士大夫饮酒,只是掷色(即掷骰)"。
而投壶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饮宴游戏了。这种上古贵族的游戏,在《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中都有记载,而明代则盛行于广大百姓之中。当然,作为大众娱乐的项目,乐诗等高雅环节被省略,游戏本身的难度和花样却被增加。
在明代社会上下弥漫的饮酒之风中,位高权重的得意者借酒尽欢自不必说,不得志的士大夫们也可以在慢斟细酌中抒发对国事的不满,抚慰自己的退隐之心。但处于社会底层,并没有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多少利益的民众又何以趋之若鹜呢?这或许就是置身社会剧烈变动之中,感到困惑又无所适从的复杂心态的外在反映了。
明代娱酒之戏
晚唐大诗人杜牧《清明》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此后即名扬天下,以至于今日全国各地"杏花村"地名竟达19个之多。其中常见的说法则有山西汾阳、安徽贵池以及南京。

南京的"杏花村"是一条载入史册的古地名,因村内村外遍植杏树而得名。其具体位置在南京西南隅,地处凤台山、花露岗南侧的浅丘地带,邻近李白笔下的凤凰台,且与凤游寺、上瓦官寺、下瓦官寺等寺庙群及诸多景点相互交错,是南京唐、宋时期的风景名胜区。
历史上有很多典籍可以证明"南京杏花村"说。如北宋《太平寰宇记》升州江宁词目下就有"杏花村在县理西……相传杜牧之沽酒处。"这是距杜牧去世120余年的记述,也是全国所有关于杏花村史证中最早的记录。
明万历《江宁县志》云:"杏花村……于凤凰台近。村中人多植杏树,间竹成林,春来花开,青旗红树,掩映如画。"清人陈文述所编的《金陵历代名胜志》、晚清方志学家陈作霖所著的《凤麓小志》、清代吴敬梓著的《金陵景物图诗.杏花村》以及民国《首都志》等诸多史料中都有关于南京杏花村的记载。
如果说杏花村在南京,此地还应出产好酒才对,而这一点也得到了史料的佐证。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曲酒专著--北宋田锡所著的《曲本草》中,介绍了南京等地所酿造的15种曲酒。其中就记载,南京的杏花村以出售美酒"金陵春"闻名于世。每当杏花盛开的季节,人们登上凤凰台,为春日一大乐事。再游酒旗飘舞的杏花村,有"来到杏花村,不饮也醉人"的说法。
元末朱元璋军攻打集庆时,曾与元军在杏花村一带决战,杏花村因此遭到严重毁坏。但明朝建都南京后,即重植杏花,重现往日胜景。明人顾起元有诗云:"杏花村外酒旗斜,墙里春深树树花。"直到清代,"杏村沽酒"还被评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