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酒文化 精华的继承糟粕的摒弃

发表于:2024-05-02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02日,数据显示,去年重庆人均每天喝酒约47克,每人年均所花酒钱621.2元。专家建议,每天啤酒1瓶,白酒两钱(10克),而红酒每天的总量也就普通高脚杯一杯,这才是理性饮酒。酒啊,装在瓶里像水,喝到肚里闹鬼,

数据显示,去年重庆人均每天喝酒约47克,每人年均所花酒钱621.2元。专家建议,每天啤酒1瓶,白酒两钱(10克),而红酒每天的总量也就普通高脚杯一杯,这才是理性饮酒。

酒啊,装在瓶里像水,喝到肚里闹鬼,说起话来走嘴,走起路来闪腿,半夜起来找水,早上起来后悔……

专家所设想的理性饮酒,其实很傻很天真,这饮酒可不是一个人独自喝养生酒,哪有一瓶(杯)便止的道理。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古文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与典故,来描述微醺、大醉的境界,让这种"将进酒,杯莫停"成为了酒场一种基本的格局,"不醉无归"似乎才体现东道主之热情。

杜甫饮中八仙将八个著名醉鬼称之为仙,尤其"李白斗酒诗百篇"让人们传唱不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东坡大醉后作词赞美月亮怀念兄弟,成千古绝唱;宋江醉后题反诗"敢笑黄巢不丈夫",才闹出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大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给好友送行,啥都别说了,多喝几杯,一醉解千愁……老百姓更开玩笑道,我知道喝酒伤肝,可我不喝,伤心呐。

这便是传统,传统里有精华有糟粕,那种借酒桌结情谊促合作的境界,是需要继承的,而死劝至醉的风气,却是应该被唾弃的,诸如"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的强盗逻辑,诸如"宁可肠子起洞洞,不可感情起缝缝"的道德捆绑,诸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的强逼硬劝,还是早点改了好,这种改,甚至最开始还不是理直气壮的,是需要向传统习俗的惯性示弱"求放过"的,不过,只要有改,就是好趋势,"理性饮酒日"由中国酒业协会倡导设立,就是一种文化层面的改良努力,值得肯定。

更何况,来自法律条令的驰援,也很给力,譬如,醉驾入刑,就让很多"握方向盘"的人,有了拒绝饮酒的底气;譬如劝酒发生安全事故,或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陪酒劝酒者也要担责,等等,这样的法规来了,这样的案例多了,就对滥饮至死有了强有力的遏制,酒桌上,就添多了文明与健康。

与严控醉驾的效果相比,我觉得,目前我们还得加强的,是针对未成年人的饮酒控制,这个问题之所以尚不构成严重问题,是因为我们的酒文化中,并不提倡未成年人介入社交场合,不过,从强化素质适应社会的趋势看,我们又需要强化青少年"入世"的提前量,让他们与这个大千世界更加联系紧密,所以,强化对未成年人禁酒的宣传,包括增设对禁止未成年人饮酒的法规,就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了。虽然我国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但法律对禁止未成年人饮酒并没有明确规定。反观国外,不少国家明确禁止未成年人饮酒。比如,日本规定,年龄不满二十岁者,不得饮用酒类。法国规定,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美国规定,年满21岁才能饮酒。我国应该尽快加强对禁止未成年人饮酒的立法。

传统的酒文化,是"熟人社会"、"单位社会"宗法道德约束的产物,而在法治社会,秩序社会,契约社会,效率社会的创新概念下,我们改良酒文化的努力,有了最好的契机。愿我们大家,都能早日唾弃传统酒文化的糟粕,走出拼酒才会赢的误区,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理性饮酒,让酒真正发挥出最大的正能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