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品质决定白酒产业未来

发表于:2024-05-02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02日,宿州市有640多万人口,年均消耗白酒近10万吨,消费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本地出产白酒的销量占比不到五分之一。宿州市不仅没有国家级、省级名牌的白酒,更是没有在本地市场上让消费者认可和广为接受的白酒品

宿州市有640多万人口,年均消耗白酒近10万吨,消费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本地出产白酒的销量占比不到五分之一。宿州市不仅没有国家级、省级名牌的白酒,更是没有在本地市场上让消费者认可和广为接受的白酒品牌。白酒作为普通的、大众的生活快消费品,对于消费者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选择是:适合的酒、合适价位的酒。虽然有消费者在选择过程中受到诸如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品牌及广告诱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最终的选择是靠白酒的品质所决定的。

品质是生存的基础

"优质、低度、营养、多品牌"已经成为白酒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白酒的品质又成为其决定性的因素。目前,白酒市场供应已超过需求,名优酒的市场占有率具有绝对的优势,其他白酒的销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虽然白酒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很难形成垄断的局面,但是地方品牌的白酒要想在市场上突出重围,占有一席之地,酒的品质就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众所周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原宿县酒厂生产的"宿县头曲"因其品质优良、价位适中,赢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当时竟出现了买酒还需要找熟人的紧俏销售景象,"宿县头曲"被称为宿县"小茅台",但好景不长,由于过度追求产量的扩张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酒的品质急剧下降,短短的时间内就被消费者所抛弃,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虽然在变换几种品牌之后,但是由于酒的品质难以保持,没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市场逐渐失去,并最终走向倒闭。

我们清楚地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一度成为电视台"标王"的山东"秦池酒"和"孔府酒"在经历了三到四年的风光之后,很快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企业在塑造品牌的同时过度追求产能的扩充而放弃了对酒的品质的保持和追求,产品质量严重下降,从而被消费者所抛弃被市场淘汰。因此,白酒的品质就成为酒类企业生存的基础所在,任何忽视产品质量的做法,都会使白酒企业在当今市场上无立足之地。

品质是发展的前提

目前,全国共有2万多家白酒生产企业,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有近2千家,大企业有20多家,年销售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在20亿元以上的有10余家,这些企业左右了行业形势,增长速度保持在30%左右,白酒企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和集团化的格局。当前白酒业已经是完全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前提下,一切商品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能否在市场上卖出去,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所以,马克思把商品到货币形态变化称之为"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一定是商品生产者"。在完全买方市场的背景下,白酒类产品几乎完全由其品质所决定,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取决于酒的品质能否得以延续,是否为众多的消费者认可,产品的生产、品牌、定价、宣传和销售越来越服从于消费者的消费导向。

中国传统十大名酒的发展历程已经预示着我们,凡是靠保持和提升品质的企业都能做到持久的发展。如贵州茅台这个作为全国品牌的白酒,其2011年的集团总产量只有6.3万吨,其中"茅台酒"产量才刚刚突破3万吨,集团2011年的销售收入却高达237亿元;再如五粮液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名酒,2011年集团销售收入487.12亿元,而作为"五粮液"品牌的名酒,其2011年的产量也不过2万吨左右。这两家酒厂正是因为对白酒品质的持续追求,而不是在产能上无限扩充,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不断地发展,在坚守一线品牌品质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品牌建设,使集团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而作为传统十大名酒中的某些品牌,正是忽视了产品质量而盲目扩大产能,结果丧失了市场,退出了消费者的视野。这些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振兴宿州白酒产业,首先必须牢牢把握住品质的经营理念,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其次在追求品质的基础上要先做到占领本地市场,在本地消费者认可的基础上再逐渐向外拓展。否则,无论你是传统名酒还是新兴白酒,只要放弃了对品质的坚守,都将会被消费者所抛弃。因此,白酒的品质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而且成为企业能否发展和壮大的前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