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以低冒高以次充好假酒泛滥 酒类检测标准难适打假需求

发表于:2024-04-29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9日,将不同的红酒分别滴一滴在餐巾纸上,再在上面滴入某种液体,纸巾上原来紫红色的酒痕立即变成深浅不一的蓝色,正是这蓝色的深浅程度,显示了相应葡萄酒中果汁含量的不同。在装有不同白酒的烧杯中分别滴入某种试剂摇匀

将不同的红酒分别滴一滴在餐巾纸上,再在上面滴入某种液体,纸巾上原来紫红色的酒痕立即变成深浅不一的蓝色,正是这蓝色的深浅程度,显示了相应葡萄酒中果汁含量的不同。

在装有不同白酒的烧杯中分别滴入某种试剂摇匀,杯中立即呈现出不同深浅的黄色,由此亦可判断出白酒中甲醇含量的多少……

在前几天由国家质检总局打假办举办的酒类真假鉴别展览活动上,现场演示的这些酒类真假鉴别方法让观者叹服。但这些"草根土方"的应用,实际上也传达出酒类检测标准跟不上打假需要的问题。

消费者难辨真伪

"酒是种特殊食品,也是一种高危食品。"质检总局打假办负责人这句话并不为过。2011年12月16日,印度西孟加拉邦假酒案造成143人死亡。这个数字出现在各大媒体显要位置时,后面还跟着"另外还有100多名受害者在医院"。

目前在国内,虽然谁都无法准确、或只是不情愿说出市场上某种名酒与其假货的比例,但假酒轻易可见却是事实。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供的情况,不仅销量好的高档白酒和进口知名蒸馏洋酒是假冒产品重点侵犯的对象,销量大的中低档白酒也是假冒产品青睐的目标。

该中心每年接受几千份有关酒类产品检验的委托。虽然他们提醒消费者,在高档宾馆、饭店、度假村、批发市场、烟酒回收专卖店及网店购买名优酒水时,一定要睁大眼睛,但让消费者认出造假水平不断升级的假酒并不容易。在展览现场,记者就见到一位男士猛摇两瓶国窖酒后,依酒体产生的泡沫多少来判断真假,结果正好闹了个"黑白颠倒"。

对于只能从外观鉴别的消费者,上述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程劲松反复叮嘱说,酒瓶上的正标、背标、封口是三个关键点。真的印刷规范、清晰,假的常常模糊、走样。有时他干脆说:"真的眉清目秀,假的歪瓜裂枣"等等。

虽然有专家强调,九成假酒可凭外包装识别,但这并未让相关执法部门减轻压力。据国家质检总局打假办负责人介绍,从去年年初开始的食品、酒类等专项执法打假活动,仅上半年度全国质监系统就出动执法人员22万余人次,查处食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1.5万多起,涉案货值9732万元。其间,质检总局联合等部门,组织广东、山东、河北、上海四地执法部门对被举报的10家酒类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查实8家存在伪造产地、厂名和虚假标注等级、年份等问题,现场查获违法产品8.6万多瓶,货值5000余万元。

检测标准跟不上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原副吕长富是打假圈中颇为知名的能人。他的用一根筷子一碗清水鉴别真假香油的发明,让许多消费者铭记在心。这次他带到现场的葡萄酒"鉴真宝"已是第三代了。

"打假与造假是对矛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有什么打假高法破它,造假者就解它。双方斗智斗勇。"吕长富的话不仅揭示出鉴别手段不断升级换代之必要性,也让人从中体会出"鉴真宝"无法在市场上买到的原因。

吕长富的发明,只用于内部行业执法打假工具的一个有效补充,不是国家标准。他告诉记者,"目前标准跟不上打假的需要。尤其是红酒。检验方法标准跟不上。"

吕长富向记者坦言,"对红葡萄酒来说,我现在的几招还灵。白酒纯假的我能验出来,但档次之间、优劣之间不好鉴别。"

但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打假办了解到,当前酒类产品造假,恰恰是以次充好、以低端酒冒充高端酒的趋势明显。

记者被告知,按照现有标准,葡萄酒中有无葡萄汁能检出,但在达标前提下的更进一步的检验如葡萄汁多少、好坏却难以做到。按吕长富目前的方法则可行。该方法已推广多年,质检总局也在实践中采用。有专家建议,有关方面应积极研究把既有的方法固定下来,上升为检测方法标准。否则,它们虽然行之有效,但无法律效力。

质检总局打假办负责人表示,在各有关方面的合力打击下,目前酒类造假势头有所遏制,不过造假手段更隐蔽化。下一步酒类打假要出明显成效,必须完善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

吕长富倡导的是科技打假。用他的话说是应以人为本,法技生益。在他看来,现在打假往往以法律法规入手,不懂技术。而懂技术又不了解社会需求,对造假手段不了解。换言之,"对自己手段的优势了解,但在知己知彼上还欠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