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中国葡萄酒的思考:野蛮生长

发表于:2024-05-17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17日,20多年来,中国葡萄酒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经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开始了自己的优雅文明的未来之旅。如今,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主流消费人群的变化,导致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20多年来,中国葡萄酒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经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开始了自己的优雅文明的未来之旅。

如今,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主流消费人群的变化,导致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动机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谁在喝酒?在哪喝酒?怎样喝酒?这三个问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们也迎来一次全新的消费时代。

以进口葡萄酒为例,从最初的启蒙到尝试、发展阶段、疯狂阶段、调整阶段,以及可能很快会来临的井喷阶段,这些过程中,一直是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不仅是对消费者,也包括酒企和经营者本身。

有些东西虽然是相通的,但隔行如隔山,经营也是此理。不熟悉的行业不要轻易做。短期能赚大钱的行业基本都不靠谱。为了短期赚钱而投入葡萄酒产业的,基本很多都死掉了。回头看看从2002年左右那一波业外资本投资葡萄酒产业、2007年左右又一波投资葡萄酒的资本,现在剩下了多少?当年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早已烟消云散。

与此同时,又有多少曾经的酒水企业投资其他产业,或者没有在很好的历史发展节点时期,踏踏实实打好基础。要么好高骛远,要么头脑发热,总之,看到别人赚了大钱,远远比做葡萄酒来的快、来得多,便不顾一切地放弃或者荒废了原有的葡萄酒产业,基本这类投资者,成功的也寥寥无几。

假冒伪劣是中国社会的顽疾,特别是对葡萄酒这样的商品来说,更是如此。

90年代末到2000年左右的时期,谁的酒好卖就会出现一大推相似的产品。那时的烟台、昌黎产区知名度最高,市场上充斥着打着这些产区概念的葡萄酒。长城销得好,一堆品牌都在模仿。不仅产品模仿、包装模仿,连公司名字都要模仿。2005年之后,模仿国产酒的基本难有市场了,开始出现了模仿进口酒,包括名庄酒等等。

回头再看,除了个别企业转型比较成功外,又有多少当年的模仿发家的企业现在做的很好、转型非常成功呢?要么可能已死掉,要么就依然在艰难运营。

1996年开始的红酒热,席卷了大江南北,葡萄酒从此拉开了大发展的序幕。其实,1996年葡萄酒产业只不过是众多高速发展产业中的一员,而且仅仅是一种连带反应。当时的社会条件、消费文化并不支持葡萄酒成为主流酒种。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海南建省和特区效应也因此得到全面释放。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用潘石屹的话说,他坐船来到海南时还是黑蒙蒙一片,第二天醒来,发现一夜之间,岛上已经涌进了15万人。

1993年,中国经济冲向新一轮高峰。全国大干快上,基建投资迅猛增加;社会总需求强力扩张,货币投放增发同比高达34%;总需求又拉动了通胀。具体表现主要是"四高""四热""两乱"。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4.1%。在朱镕基的带领下,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降到6.1%,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1996年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后,各行各业都迎来了一轮高增长。葡萄酒也非常幸运地开启了成长之旅,但从那之后,葡萄酒始终游荡在餐桌的边缘。

国家的产业政策,把葡萄酒作为轻工业产品,所以,我们没有农业的优惠政策。国家葡萄酒标准经历了2次升级,第一次是2003年国家废止的《半汁葡萄酒》行业标准。第2次是08年1月1日实施的《葡萄酒新标准》(GB 15037-2006)》。新标准给葡萄酒定下死规矩,由推荐性国家标准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两次标准对葡萄酒产业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在此之前,不同的标准并行,市场上的产品也是鱼目混珠。监管力度也是问题,从90年代末开始历经了数次假酒案,被各大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曝光。一度消费者都搞不清楚,自己喝到肚子里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随着葡萄酒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业外投资人。做进口酒贴牌、购买国外酒庄,在国内建设自己的酒庄等风潮此起彼伏。截止目前,单单一个波尔多,就已经有100多家酒庄被中国人买走。除了个别的一些酒庄外,大部分活的应该都不会太开心吧?

20年过去了,曾经在不同历史阶段叱咤风云的大商们,不知现在都怎么样了?的确有个别的大商越来越好,但出现的其实更多的是新面孔。

市场也一直充斥着各种"悖论":我们既要创新变革又要稳健;既要集权又要分权;既要强调个人价值,又要注重集体的力量;既要利润又要投入;既要破又要立等等。满大街卖的都是管理书籍,可依然有很多企业倒闭;天天捧着成功学看的都是没成功的,成功的都去写成功学了。

如今,创新的速度非常快,当然死亡速度也一样快。今天还在台上给大家讲解成功的经验,几年以后可能企业都已不存在了。

所以,这个时代也让大家非常困惑。新旧思想之间不断在交锋。两种思想之间既相融又相冲。其实界限没有那么明显了。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管你想不想摸,反正河是必须要过的。

最早的一批靠葡萄酒致富的企业,很多带着的原罪,但不见得都是犯罪。文革的时候,男女在公众场合接吻都是耍流氓,这是体制的罪,而不是个人的罪。葡萄酒也是和当时的制度不完善密切相关。

互联网对于葡萄酒的影响非常深远,也为葡萄酒注入了创新的动能。随着BAT等以开放平台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从而捕获了大量流量,这深刻影响了酒业的商业模式。这种影响主要是从对消费者即用户价值的认识开始的。

互联网的确改变了需求和产品形态,改变了传播与渠道,营造了众多的小中心,例如自媒体,并构建了超级大中心,例如BAT。未来将会是小中心更小、大中心更大、信息泛滥传播快的局面。

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商品基本上是由FAC转向FC,渠道驱动市场也被改变,走向了价值驱动市场,进而开始出现目前流行的O2O消费体验一体化。

其实不管是不是互联网时代,作为营销4P本身都是最重要的基础。只不过在互联网营销中,4P往往被整合成1个P来运营。但由于互联网营销的变化性或者叫做不稳定性因素,导致成与败很难把控,而且转化很快。

产品、价格、渠道、传播这无论是不是在互联网时代,都是营销的根本。而产品和价格是一体的,因为价格必须要依附于产品才有意义。渠道既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管道,又兼具传播功能,其实一切接触点都具备传播的功能。在渠道驱动市场的时候,品牌往往无用武之地,即便今天,渠道驱动都依然是最有效的工具。中国互联网营销一哄而上,正在野蛮生长着。

对于今天的挖酒网、易酒批等直接做B端的网络服务平台,目前来看主要是绕过层层代理直接到B端。主要是靠整合F端,做低价平台,甚至联合部分代理面对其他B端。从逻辑上来看,是希望通过去掉中间环节,采用更低的价格提供给B端。逻辑上是成立的,但问题也有很多。

C端烧钱是为了增加粘性,让消费者直接参与,通过流量获取关注并产生购买。但B端是功能性的,必须通过低价而且还必须更多的是"硬通货"的产品来获得关注,转化成被采购对象,核心是"功能"而不是靠烧钱来增加粘性。

没有好的产品,没有低价,就没有成交。所以,B端的资本一是产品、二是价格。同时,中间的流通环节是少不了的,未来物流的成本在日益提高,如果仅仅是因为低价,B端电商长期存在的理由就是一个问题。同时,增值的服务会成为未来的关键。

目前酒类O2O概念满天飞,很多企业都在试水。不管真的还是假的;不管从线上到线下,还是线下到线上,参与其中的企业数量在快速膨胀,规模与份额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核心点。

然而,更多的O2O的企业仍处在强调规模和愿景,盈利模式目前看依然面临问题。有些企业打着O2O概念其实已经名存实亡。有些项目则是简单的线上+线下的组合,模式本身就不太清晰,协同效应更是很难,所谓的一体化服务只是说法而已。这种不能打通闭环的僵尸型O2O,很快可能就会被淘汰,或者被强者收购。

1919、洋河一号都在不断加大力度进行全国性布局。酒龙仓的"百店计划"、酒快到的"竹林计划"、马上喝、酒便利、歌德盈香收购也买、酒老板等等,还有很多,到底会形成怎样的格局?是同业间的并购重组?还是弱者被强者吞并?

2013年,线上的增速是线下的7倍,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是狂热,是未来,大家都想要抓这个风口。但到了2015年底,线上的增速和线下的增速便基本持平了。

其实,互联网不是颠覆传统产业,未来的重点依然在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必须依靠互联网进行变革和创新。互联网也不可能取代实体,体验式消费是取代不了的。

我们说一切营销都是研究人性,人性的基本需要是沟通和体验,互联网改变了产业结构和消费形态,而不是取代。

BAT的焦虑毫无疑问是存在的,这个焦虑不仅仅是因为收入的增幅在下滑,不是对未来看不清,而是也遇到了天花板,中国的互联网新增人口还有多大的空间?所以,BAT必须走到线下。

日本的新任首富是柳井正,优衣库的老板。优衣库正是因为物美价廉而风靡全球的。通过独特的商品策划、开发和销售体系来实现店铺运作的低成本化,由此引发了优衣库的热卖潮。可见,并不依靠线上,但照样可以成为首富。

经济下行对企业来不是坏事,因为可以被迫去思考要怎么转型,从而推动产业和自身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国家经济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发展,企业就不会有这种危机感。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好时代。

对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你说,现在卖酒什么是主流渠道?以前我们还能说出来,现在呢?你自己可能都说不上来了,已经变成了全网销售。当然,最终还是要有自己的主流渠道。

这个行业,我相信会越来越好。也是一个拥有无限商机的行业。不要想着你如何去垄断,而是如何服务于消费者,创造消费价值。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葡萄酒产业需要的是战略投资,而不是机会投资。

葡萄酒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慢工出细活的行业,是一个需要上天恩赐的行业,是一个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行业,是一个拥有近乎宗教理念的人来经营的行业。

葡萄酒产业的某些链条虽然也可以采用某些特殊的商业模式来发展,例如葡萄酒旅游、休闲度假产业,葡萄酒连锁专卖商业形态等,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产业。做葡萄酒不能操之过急,即便在当前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但依然不能掩盖它自身的这种特性。

无论是日用品还是奢侈品,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目的虽是五花八门的,但有一点是共性:使用价值。

从葡萄酒的角度,主要就是如何酿出优质的产品。回归葡萄酒行业的本质,一定要落在产品上。而真正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产品。产品是一切的核心,产品就是购买理由。

2007年的诺基亚市值1500亿美元,收入510亿欧元,净利润72亿欧元,手机出货量4亿部,全球市场占有率40%。不幸的是,2013年的时候以区区72亿美元卖给微软。难道你的公司比诺基亚的管理更好吗?没有顺应时代的好产品,再好的管理体系和商业模式又能怎样?

但是,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成为竞争的关键、发展的核心呢?

日本、德国的传统匠人,还有就是欧洲有些国家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手工定制,之所以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就是源于良好的工艺保证和合理的价格。

单纯的性价比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不能被性价比迷惑了。其实,我们更应该考虑"品价比",否则,价格虽低,但质量不行依然不会受到欢迎。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低价就应该低质,高质就应该高价。一分钱一分货。但对企业来说,不管你想如何做品牌,不管你认为啥样的包装形象最漂亮,最重要的其实是"超越性价比"。

一款酒,质量的确非常好,但价格却并不贵,这将是未来最受欢迎的。消费者虽然不懂酿酒的技术环节,但对这一点的判断我相信是有的。

而最关键的是你怎样酿出这样的酒来?其实,市场上中间的营销链条正在不断的减少,新的商业模式也在日新月异,还有就是,技术的力量也在驱动成本的降低,加上你少赚点,应该就可以实现了。

野不野蛮看你怎么看。野蛮有野蛮的好处,任何行业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包括社会。没有野蛮的原始社会,哪有现在的先进文明?

在这个时代,是消费者变得聪明了吗?我觉得不是,而是消费的需求被释放了。一切为了消费者,你要去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最终实现价值。站在未来的人,才能赢得未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