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节令饮酒的习俗

发表于:2024-04-27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7日,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不仅仅是历史的熏陶,更多的是中华多年来的人们聪明才智的结晶。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很多种类,涉及衣食住行,处处皆渗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点中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不仅仅是历史的熏陶,更多的是中华多年来的人们聪明才智的结晶。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很多种类,涉及衣食住行,处处皆渗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点中国的饮酒文化。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形成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但是,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渗入普通百姓的生活里,由于中国民族众多,分布各地,再加之各民族之间文化不同,便衍生出形式各异,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来,有的酒俗还保留至今。下面谈谈重大节日中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在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甚至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春节,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是因为一个传说,或说是一个故事:屠苏乃草庵之名,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便曰屠苏。

  当然,也有很多诗词中也记录了饮"屠苏酒"的习俗,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饮用椒花酒可以避邪去恶,还可以带来吉祥。

  又如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热烈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可见"屠苏"酒在古人生活里的影响。

  灯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被认为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向天宫祈福,并且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

  中和节: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并有传说是春社日饮酒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清明节: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并且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又有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为普遍及流传广的是饮菖蒲酒。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代的欧阳修,在《渔家傲》里就提及端午饮菖蒲酒的故事。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所以,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冻"。 当然,提到中秋赏月饮酒,富盛名的诗词要数苏轼的《水调歌头》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道尽了所有人的美好愿景。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饮菊花酒风俗在汉代已经形成,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九月初九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九消。"以后,每逢九月九日,饮菊花酒成为历代相传的风俗。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重阳节时正是金秋,菊花盛开,文人墨客相聚饮酒,诗词唱和,也是趣味无穷。白居易的诗《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这首诗语言隽永,既写出了人老心壮的慨叹之情,又将诗人饮酒醉后,又似回到了孩童时代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妙有情趣。

  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始于南北朝时期。守岁,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种守岁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除夕守岁也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这样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除夕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明代袁凯在《客中除夕》一诗中写道:"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酒,对中国的各个节日影响之深远,也不难看出酒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所以,作为炎黄子孙,了解一下这些酒俗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