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2010,吉酒力破三大“瓶颈”

发表于:2024-11-05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05日,2010年1月-11月,吉林省白酒行业实现产量41.54万千升,同比增长39.25%,位居全国第7位;葡萄酒行业实现产量18.81万千升,同比增长3.01%,位居全国第2位;啤酒行业实现产量131.1

2010年1月-11月,吉林省白酒行业实现产量41.54万千升,同比增长39.25%,位居全国第7位;葡萄酒行业实现产量18.81万千升,同比增长3.01%,位居全国第2位;啤酒行业实现产量131.17万千升,同比增长13.6%,位居全国第14位;发酵酒精产量138.82万千升,同比增长-3.63%,位居全国第1位。数据表明,吉林省酿酒行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不断努力,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为其"十二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以来,吉林省酒类产品被认为档次低、少文化、缺精品,这种片面的印象极大地影响了吉林酒业的发展。
为了改变人们对吉林白酒的认识,提高产品档次,吉林酒业集体发力,尤其在过去的2010年,一些骨干企业在产品提档升级、市场网络拓展、酒文化挖掘与提炼等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创造性地开始实施"破局"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破地产地销的市场困惑
吉林省是我国著名的产粮大省,地处优质水源区,具有得天厚的酿酒条件,发酵酒精产量连续三年全国,榆树大曲、龙泉春、德惠大曲、洮儿河、洮南香、大泉源等品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全国白酒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多年来,业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吉林白酒只是墙内开花墙内香",真正走向省外市场的为数不多,"地产地销"成为吉林白酒行业发展中的困惑。
目前,吉林省酒类市场不论是白酒、葡萄酒还是啤酒,本地品牌的确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其中,白酒占70%以上、葡萄酒占60%以上、啤酒占90%以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本土市场的绝对优势已经不能令各企业满足,开拓省外市场成为诸多企业的共识。
2010年,吉林省大泉源酒业有限公司在稳固吉林、深耕辽宁的基础上,挺进了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等省;洮儿河酒业东北三省市场布局全面完成,河北、内蒙古等地市场实现较大突破;小村外酒业在山东、河南、河北战果累累;正通酒业南下广东、海南业绩不俗;钓鱼台酒业辽宁、内蒙古、天津、北京排兵布阵;东北坊酒业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广东、辽宁多点开花……
2010年1月-11月,吉林省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达83户,比2006年的45户增加了38户,同比增长84.4%;实现产量41.54万千升,比2006年的15.6万千升增加了25.94万千升,同比增长166.28%;户均产量达到了5000千升,比2006年的3470千升增长了1530千升,同比增长了44.09%。
数据表明,吉林省白酒生产企业经过不断的市场开拓,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销量大幅增长,进而推动了吉林白酒生产逐步向一些重点白酒生产企业集中。

二破低档低价的产品形象
提起包括吉林白酒在内的"东北酒",低档低价成为了其主要的"代名词"。
不可否认的是,东北酒这一迅速崛起的酒业板块,由于开拓全国市场的"先遣军"中,绝大多数是近些年新成立的酒类企业,他们凭借着纯粮酿造、低档低价、销售手段灵活和良好的民间资本支撑,一路南下,风靡华中、华北、华东等地区。
一时间,"东北酒"中涌现出了老村长、黑土地、龙江家园、小村外、东北坊等一大批企业,令原本具有一定历史的东北老牌酒企业都望尘莫及。
然而,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和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高,靠"促销"和广告等手段拉动市场的酒企,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而那些具有一定品牌根基和文化内涵的老牌名酒则越来越被市场关注。
分析人士曾经指出,吉林绝大多数白酒多年没有走出省外市场的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不合理。吉林白酒生产企业以品牌优势和地域优势占领了本地市场,想要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就要根据不同市场、不同文化背景、饮食习惯、消费水平等来调整产品结构,只有生产出适合当地需要的产品,才能谈及其他。就现有产品而言,可改善其低档次的包装来提升竞争力。另外,企业的品牌意识也亟待增强。"市场运作方面表现出营销手段的落后,只是单纯模仿别人的做法,很少有一定价值的创新之举。每个企业都用打火机做促销品、瓶盖换钱的方式搞宣传,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吉林省酿酒协会会长周玉山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吉林省是全国的产粮大省,具有生产、酿造白酒的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天然优势,全国很多高附加值的白酒用的原料都来自吉林。吉林白酒行业此前以生产中、低档酒为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没有品牌效应的前提下,只能先靠低价、高质来占领市场,这也使得吉林白酒能够在很短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