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大绿棒子为什么统治了中国啤酒市场?

发表于:2024-04-28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8日,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的啤酒大国,排名,地位牢牢不可撼动。虽然中国人的人均年啤酒消耗量不过32升、世界排名49位(2012年数据),但中国有着世界多的人口,这使得2013年中国的年啤酒产量达到了惊人的近50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的啤酒大国,排名,地位牢牢不可撼动。虽然中国人的人均年啤酒消耗量不过32升、世界排名49位(2012年数据),但中国有着世界多的人口,这使得2013年中国的年啤酒产量达到了惊人的近500亿升,占据了世界的四分之一,超过排名第二的美国一倍之多。也是因为人口的巨大,中国人年均喝下的这32升也基本代表世界的平均水平了。

  很多人可能对32升没有概念,我们类比一下好了。人体平均一天大约需要额外补充水量2升,也就是说这32升基本上够中国人16天的饮水量了。是不是觉得也很多了?

  相信读者们很熟悉了,中国产的啤酒大部分是一种装在绿色透明玻璃大瓶、口味清淡爽口的拉格啤酒,也因此得名为大绿棒子。但为什么中国99%的啤酒产量都是这种拉格类型的啤酒呢?

  拉格啤酒需要很低的发酵温度(一般12度以内),发酵时间较长(可以达到两周),这在啤酒酿造技术刚出现的时候是很难接受的,只有气候比较寒冷的德国和捷克可以利用地窖来酿造。而艾尔的发酵温度要高出一些,发酵温度较高,但不足之处在于酵母在这种温度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代谢产物,导致艾尔啤酒的味道更为复杂,不如拉格般清冽和纯粹的麦芽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拉格都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优质啤酒。

  但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低温发酵不再是个大的问题,拉格反而变得更加适合大批量发酵。比如一个发酵罐轻松做到20吨、50吨甚至更高,而艾尔发酵难到达这个级别,否则就因为发酵速度太过释放太多热量导致啤酒变质。批量的生产线、灌装线、物流线,使得拉格的生产成本急剧降低,终流行到全世界,目前全世界90%左右出产的啤酒属于拉格,在中国更是近乎垄断。

  我国长期以喝白酒和黄酒为主,并没有特有的啤酒文化,啤酒作为舶来品,一开始便是来自德国和俄罗斯的拉格系列啤酒生根发芽。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国有化投资的啤酒大发展时期到来。通过计划经济的强力推动,几乎每座城市都建立了以城市名命名的国企酒厂。而这种大厂生产的方式,选择必然是规模化的拉格啤酒。

  当然,重要的原因还是消费者的选择。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并不发达,人民消费能力有限,也只有工业量产拉格的物价水平能为人接受。换句话说,很多年来,我们只能消费得起各种性价比高的大绿棒子;这是决定啤酒质量的本质因素,并非中国酒厂没有能力生产出高端昂贵的啤酒,是市场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决定了大绿棒子们的定位与质量;为了迎合消费者低价和淡口味的需求,以往的国产啤酒普遍度数很低、口味很淡,也必须大量使用其他糖类替代大麦成分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时间一久,拉格啤酒味道与概念依然深入人心,导致其他种类啤酒发展非常缓慢。

  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情况悄悄发生了改变,随着人民越来越富裕,消费升级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传统拉格啤酒产销量在2013年达到之后便开始进入下降通道,正如已经进入衰退期的方便面市场一样。但与此同时,各大城市以售卖艾尔啤酒为主的精酿酒吧却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出,进口啤酒销量则连年保持50%以上速度增长,这进一步冲击了国产拉格啤酒的市场。随着人们对高端啤酒和各种复杂啤酒口味的认知丰富起来,淡味的拉格啤酒也逐渐背上了口味淡、使用麦芽替代物的骂名,被调侃做"水啤"、"尿啤"。大绿棒子也因此变得更加出名。

  当然在金融和商业度发达的今天,资本运作使大厂垄断更进一步加强,很多传统大厂开始靠着雄厚的资本收购新崛起的只生产艾尔啤酒的小厂。虽然有艾尔冲击市场,但一时拉格的地位还是无法动摇。更何况大厂有着丰厚的技术和人才积累,转型生产艾尔也有一定的空间,近两年传统大厂开始纷纷推出艾尔新品。

  但无论如何,在历史上来看,拉格啤酒、尤其是在中国对垄断的工业量产的淡味拉格(专业名称为美式淡色拉格),意义和成效非常显著:毕竟,它使世界上多的消费者喝到了性价比高的啤酒。要知道,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大瓶600毫升的啤酒,对得起咱们一直以来的消费能力,真心不要要求太高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