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关于春节习俗的对话

发表于:2024-04-28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8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源于农耕文明的春节,面临着传统"年味儿"逐渐变淡、某些习俗被误读等多方面的挑战,甚至一些学者还发出"保卫春节"的呼声。如何增加春节的文化含量,赋予旧年俗新的内容?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春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源于农耕文明的春节,面临着传统"年味儿"逐渐变淡、某些习俗被误读等多方面的挑战,甚至一些学者还发出"保卫春节"的呼声。如何增加春节的文化含量,赋予旧年俗新的内容?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春节,怎样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光彩?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春节如何跨出,向世界展现东方文化的魅力?本报邀请部分民俗专家和普通群众代表进行了一次对话,共同探讨春节文化的有关话题,通过专家解析、百姓支招,以期共同传承我们的传统年俗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源于农耕文明的春节,面临着传统"年味儿"逐渐变淡、某些习俗被误读等多方面的挑战,甚至一些学者还发出"保卫春节"的呼声。如何增加春节的文化含量,赋予旧年俗新的内容?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春节,怎样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光彩?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春节如何跨出,向世界展现东方文化的魅力?本报邀请部分民俗专家和普通群众代表进行了一次对话,共同探讨春节文化的有关话题,通过专家解析、百姓支招,以期共同传承我们的传统年俗文化。

  红红火火乡村年"趣味""品位"要兼备

  以往农村过年,蒸年糕、唱大戏、穿新衣,有很多标志性的活动,虽然很忙,但很隆重,对每个家庭来说也特别重要。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的仪式性活动越来越少,好多过去的老理儿也越来越不被年轻人认可了,"年味儿"越来越淡。农民过年也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随意。人们大多是睡睡懒觉、打打麻将、看看电视、串串亲戚,不知不觉年就过去了,觉得很没意思。究竟年味儿是怎么变淡的呢?怎么才能寻回失去的年味儿呢?

  ■百姓支招:

  武春章(沧州市市民):为了把今年春节打造成一个有文化特色的节日,我准备组织家庭成员猜谜语、对对子。在春节前,家人们都开始查资料,搜集谜语,编写对子了。在大年初二晚上,我们家要召开个家庭茶话会,主持人将把大家准备好的谜语、对子当众宣读,家庭成员举手抢答。答对者,可获得精美的礼品。我家的龙年春节既热热闹闹,又将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时尚传统城市年 文化带火假日经济

  张娜(邯郸市民):年的精神可以不变,但年是一定要变化的,包括习俗和形式,千百年来都是在变化中传承下来的。现今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传统年俗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之下逐渐被改变了,同时,应运而生了许多新年俗,比如,看春晚、短信拜年、网上过年、旅游过年等等。春节放假七天,城里人过年,较多的还是朋友聚会、逛商场、看庙会、民俗旅游等。我觉得,春节越来越像双休日,匆匆而过,没有太多的惊喜与期待。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红红火火的春节假日经济。怎样才能过个创意春节呢?

  ■专家解析:

  郑一民: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更需要文化的依傍。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元素结合,赋予新鲜的内容。现在人们普遍感到"年味儿"逐渐变淡,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更能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新的年文化载体。现在农耕文明正在向工业文明转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更大,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多、兴趣点也分散了,传统的载体像贴年画、挂灯笼、贴窗花等等,都失去了魅力。只要重视和用心,新的年文化载体可以被创造出来。比如天津剪纸火爆,主要原因是符合现代人需求。"聚宝盆"剪得很小,往衣柜上一贴,就有年意了。还有拇指盖儿大的小福字,往电脑上一贴,心里就有了安慰,"年味儿"也有了。所以只要动动脑子,新载体不难找到。而这些依托着春节文化的小创意、新载体一经推出,就会因为有着巨大的市场,也带火一批文化产业,带火春节节庆经济市场。

  方伟:节庆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要有人们"实体"的传续性。也就是说,节庆文化绝不是驻留在历史长河记忆中的文化,它要依靠一代一代人的"实体"传续和"实体"活动才行。所以,春节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而作为春节文化载体的"春节经济",不仅仅是"吃穿游玩购物",还要在精神层面上不断发展和深入。再者,春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并不意味着春节自身的"当下化"、"现代化",传统春节民俗资源的挖掘,也是一种春节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对青少年群体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春节文化的"当下化"和"现代化"。

  陈旭霞:的确,假日经济在城里很红火,鞭炮大卖,饭店爆满、私家车车流滚滚……但是,不能无度地放纵春节消费。要培养市民"低碳"过春节的意识,倡导过一个"低碳年"。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的选择,更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节约环保型的春节生活,早有典范。比如,在坚持禁放不松懈的广州市,市民通过逛花市、游园、集中燃放烟花等方式过年,渐成新民俗。这些适应时代的新习俗,不仅无损"年味儿",也有助于构建现代公共生活,打造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百姓支招:

  陈英(石家庄市市民):往年我家过年总是吃饭请客、彻夜不眠买醉,今年我准备抛弃过度消费、体力过度透支的方式,过个健康文化年。带家人和孩子去原河北师大东校区庙会和正定大庙会逛逛,看看民俗,寻寻"年味儿"。还想去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看看展览。据说藁城宫灯、武强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将在春节期间为市民展示民俗,自己制作张年画贴上墙,会很有纪念意义。有机会还要去健身房锻炼一下,为健康充充电。

  走向世界"中国年"东方文化彰显魅力

  杨雪梅(海归硕士、曾留学韩国):对我们这些在海外留学的学生来说,过年就是给国内的亲友打电话或者上网拜年。春节对中国人来说的意义还是团圆,只要条件和时间允许,我们在国外的中国学生也会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聚在一起包顿饺子吃。韩国的春节和中国是在同一天,一些喜欢中国文化的韩国朋友会对我们的春节情有钟,会和我们一起包饺子、挂红灯笼、贴对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影响力也会不断扩大,如何让中国的春节文化走向世界,展现东方文化的魅力,还需要怎样打造?

  ■专家解析:

  郑一民:春节要走向世界,我建议可以考虑整合和创作一首"春节歌"和一个"春节舞",在全国推广。歌与舞,都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既是表达喜庆、传递欢乐情感的载体,也是自娱健身和娱人交谊的载体。国外圣诞节有"圣诞歌",英国人除夕夜唱《往昔的日光》并举办"除夕舞会"。试想,若在春节举行祭祀历代英烈先贤和团拜仪式后,一个村庄、一个社区的群众齐声高歌"春节歌",手挽手跳着"春节舞",那歌声唤起的古老记忆和激情,那舞蹈生发的和谐和甜美,一定会化成群众团结同心的力量。同时,通过这种途径,外国人也容易理解和参与春节,有利于春节走出。

  方伟:现在我国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这应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伟大实践,要积极推动中国的节庆文化为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感知、所认可。从春节文化自身来说,它有一个十分客观、鲜明的优势特点,那就是人们在一年的初始对"春天的呼唤"!这应该是春节文化的根本。在呼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进程中,春节从这个意义上打造和推介,完全有可能被世界逐步接受。

  陈旭霞:春节要走向世界,除了坚持它本身的中国特色外,一定要有选择地吸纳国外节日文化中适合中国国情、民情的元素。

  当代有句话,叫"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据去年春节期间的新闻报道,2011年世界上过中国春节的外国人人数已达5亿多人。这表明,中国的春节已迈开走向世界的脚步。但是研究和弘扬春节文化仍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例如,外国圣诞节中有个圣诞老人,提到这个节日,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圣诞老人那种和蔼可亲可敬的形象。我们中国春节文化中也有类似的人物,那就是除夕夜给儿孙们发压岁钱和礼品的爷爷奶奶。这个文化形象使者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形象人物,应赋予他更多的使命和职责,通过这个人物达到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

  ■百姓支招:

  董华(旅德华人):德国人过年有自己的习俗,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孩子的教育意义。这一点我们的春节习俗就可借鉴一下。春节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的习俗,为了避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金钱的污染,我们有所改进,把压岁钱换成一个更具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吉祥物品,在除夕夜为子女举行一个长大一岁的仪式或辞旧迎新的仪式,请孩子说说自己的打算,从中接受教育,从而鼓励他们新年有新起点,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