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白酒“产区时代”尚未来临

发表于:2024-05-06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06日,在白酒业持续高企的背景下,"合谋"的白酒产区规划和建设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笔者认为,中国白酒迎接"产区时代"不仅要看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以及产业所依托的特的工艺技术等"硬件",更要看产区的顶

在白酒业持续高企的背景下,"合谋"的白酒产区规划和建设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笔者认为,中国白酒迎接"产区时代"不仅要看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以及产业所依托的特的工艺技术等"硬件",更要看产区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产区主导机构的理性和公信力等"软件"。仔细审视当前各白酒产区的硬件、软件,显然,中国白酒产区化发展时代的到来尚需时日。

首先,白酒产区存在的理由--区域特的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正在受到损害。各地推动白酒产区的抓手,主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大干快上",以名优白酒企业为依托的"做大做强"。

在"大跃进"式的进程中,通过各地的相关报道和网络舆论,不需要举例,我们就能够猜想、评估出其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地方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资本一再让步;一些企业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具体到某个区域,情况或许并没有那么糟糕,但从面上看,环境正在被污染,水质正在恶化,气候正在变暖……而这些问题绝不是短期所能解决的。

其次,白酒产区发展的基础--区域特的工艺、技术,未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而这或将危及产区内的产品品质。由于"白酒产区"等的推波助澜,一些地方提出了的产能指标。这些产能指标既未考虑其工艺特性的制约,也没有解决技术支持或跟进技术支撑。要知道,白酒产业的工业化程度其实并不高。为了借产区之"势",赚当下之钱,一些区域特的工艺被泛化,传统技术被弃如敝履。而企业取得的效益,也很少用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上,兼并酒厂、收购基酒、盲目上量,为产品品质和产区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

如果前述判断和推论大部分具有客观性的话,那么,中国所谓"白酒产区"已失去了现实基础。无论是贵州,还是四川,或者是江苏,迄今为止未能真正建立"白酒产区",其更多是"软件"要素没跟上。

当前,所谓的"白酒产区",显然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且不说法律、行政法规,连地方法规层面至今也未见实质性动作,跨区域的政策合作举步维艰。例如,加强赤水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保障茅台、郎酒等名优白酒的生产环境安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时,却只能"一省先行三省(云贵川)齐推"。

再者,产区主导机构缺乏应有的理性和公信力。在白酒产业迎来的产能高峰时,各地出台的促进"白酒产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规划战略、协调机构,基本上都局限在其行政地域范围内,对期间可能存在的问题也缺乏科学冷静的分析。

最后,产区内部行政割据,自然资源和政治资源未来较长时间依旧无法实现有效整合。各地纷纷以白酒为主导产业、核心产业,彼此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国情使然,平级互不买账。"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黔两地至今不能合作或整合,原因大抵在此。而且,如此行政壁垒短期内难以突破。

综上所述,中国白酒产区时代的到来尚需时日。而且,重蹈当年中国葡萄酒大规模打造产区"走麦城"的覆辙,也未可知。

0